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好的家风家训传递了向善向上的城市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4-10 18:39
标题: 好的家风家训传递了向善向上的城市精神

  近日,在宁波白云庄举办一场“家风家训大讨论”。宁波本地三个家族——万氏、茅氏和袁氏,通过分享各自家族故事,聊现代文明与和谐。

  宁波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徐晓虹认为,好的家风家训,尽管渊源、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传递了向善向上的城市精神。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4-10 18:40
  万氏祖先行善积德

  “快乐助人,从生活细小处感受幸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白云庄,位于宁波城西管江岸,原是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讨论还没开始,万家后人万慎熙娓娓道来家族的故事。

  万氏来自凤阳定远。始祖万斌,元末随朱元璋起兵,明朝洪武初年战死漠北。子孙世袭明州卫指挥,四忠三世,为国捐躯。到后来,家族在文学、史学方面卓有成就。

  第十代祖宗万泰,曾参与城隍庙修建,与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是挚友。万泰一生热情待人、积德行善。晚年从广州返乡,碰到一毛姓故人得了传染病。一路悉心照料,给他喂药喂饭,结果自己被传染,付出了生命。

  “家族可贵的美德需要传承。我小时候,穿不下的衣服,母亲总想到送给别家。邻居有困难,也尽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万慎熙说,如今,我时常告诫两个孩子:要做可爱的傻瓜。我计较你,你计较我,这世界怎么会美丽呢。”

  “前段时间,女儿新车被撞,想找对方理论。我一听是外地打工的,就劝说简单处理,别太为难对方。我不需要孩子身居的官位有多高,手上的权力有多大。快乐助人,从生活细小处感受幸福,这就够了。”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4-10 18:40
  茅氏“敬爱堂”

  “富人、穷人、残疾人,从不区别对待”

  人群中,一位身穿白色西装,头戴白色礼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他叫茅忠如,今年78岁,余姚黄山湖茅氏后人。

  茅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的家谱仅八种,余姚黄山湖(本地俗称黄沙湖)就是其中一个分支。自清嘉庆丙辰(1796)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这一家族递修家谱四次。如今,慈溪思绥草堂收藏了最后一版,也就是民国三十七年版敬爱堂木活字本,二十卷首尾各一卷,十册。修订那年,老人刚满12岁。

  一般家谱世表,仅记名号、生卒、配偶、子嗣、墓址,但这本家谱增加了学历、职业、配偶等,信息量大大增加。三十世编纂者茅可人序中写道:“书女,期平等也;书职业,戒游惰也;书配妇母宅及嫁女适所,详源委也。”用现代人的理解,体现男女平等。

  “翻开茅家家谱,‘敬爱堂’三字最为显眼。我的理解,包含爱国、爱家、爱人。”茅忠如选出“爱家”这个词。“尊老爱小。家庭成员浓缩成一个‘和’字,和和气气。这个社会也一样。”

  茅忠如还谈到家里二老。他说,父亲走的时候95岁,生前做什么都为别人着想。上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父亲送五六条烟给街坊。母亲提议,要不用篮子装,父亲摇头。他说,东西装在篮子里,返还时就是空的,人家心里不舒服,就用纸头包。而我的母亲,也是公认的善心老太婆,有好东西就塞给周围的人。富人、穷人、身体残疾的人,从不区别对待。”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4-10 18:40
  西门袁氏第24代袁勃

  每年至少拿出二三十万捐助社会

  宁波西门袁氏一族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1129年北宋灭亡后,时任临安知府的西门袁氏先祖袁子诚护送赵构南迁,到宁波后,定居宁波城西。目前,记载族谱人数达14000余。

  袁飚是第25代,另一位袁弥钧为第26代。两人不约而同地说,族人懂得如何做人、助人、爱人,无不得益于本族第3代先人袁采所著家训《袁氏世范》。家训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分睦亲、处己、治家卷,其下又各分数十条。

  现场,他们拿出一本装订成现代印刷品的“宁波西袁氏家谱”,足有九百多页。翻开来看,第三部分是家训,古文在前翻译文在后。年轻人还转换成电子版,手机里人手一份。在治家部分,记者看到这么一段:造桥修路宜助财力。“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袁飚提到,第24代有一位老先生名叫袁勃,生在宁波,后去香港发展。2000年左右,回到上海捐资1000万人民币,下设宁波西袁基金,每年至少拿出二三十万用于社会捐助。比如汶川、玉树等地发生重大灾害,比如品学兼优但读不起书的孩子等。

  “发生什么大事,族内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我看来,这是家训的一种延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有共通的地方。”袁飚说。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4-10 18:41
  ●大家议

  听听别人的家风家训

  可以取长补短

  “这活动挺好,听听别人的家风家训,来取长补短。”一大早,家住白云街道的吕月琴来到白云庄,静等交流会的开始。

  吕月琴说:“爸妈没读过什么书,但友善待人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退休后,我和丈夫一起加入到公益事业,多次结对新疆的贫困儿童。去年菲特台风来袭,我们向余姚灾区送去14卡车的物资,感到很有意义。”

  和济街的孙建宁有相同看法,他在邮件里写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家风好了,民风就顺;人文明,懂道理,讲礼节,国家自然成礼仪之邦,社会和谐肯定水到渠成。”

  网友“小和尚の杰杰”也认为,中华5000年的文明是从一个个小家庭中诞生。而这一个个小家庭会有他们需要传承的意志和信念。作为一个80后的新手父亲,我觉得有必要在我的家庭形成积极向上的“家风”和“家训”。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bbs.hlzj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