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为什么要推进公益市场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9-30 18:50
标题: 为什么要推进公益市场化?

关于公益市场化,业界的误解颇多。或有认为公益市场化是洪水猛兽者,担心市场化后,公益行业会一路跑偏,成为资本之拥趸,或高呼公益市场化是妖媚者,疑虑市场化后众多小众的公益组织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诚然,这些疑虑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认清公益市场化的真正目的。所以,其对公益市场化的批驳是矫枉过正的,是不合时宜的。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9-30 18:50

关于推动公益市场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捐赠数据中找到答案。据《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披露的数据,2012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为817亿人民币。其中,有体制背景的各类机构,包括:红十字会、慈善会、事业单位、民政部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共获得了当年社会捐赠总额的60%,约合490.2亿元。

但这还远远不是事实的全部。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可以被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历年惯例,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的比例一般保持为6:4。其中,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为体制背景,而在非公募基金会,高校基金会同样具备体制背景,其通常能获取非公募基金会全部捐赠收入的50%左右。这也就是说,在基金会这个门类中,有超过80%的收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到了体制内,约合241.8亿元。

所以,在2012年817亿的社会捐赠总额中,有732亿元的收入流入到了体制内,约占总额的89.58%。

如果我们再加上流向非公益领域的宗教团体和其他领域的捐赠收入,则流向公益组织的捐赠收入仅占总收入的8.42%,约合68.79亿元。

以上结论可能并不十分精确,但却足以说明问题,即在表面看来较高的社会捐赠总额背后,实际流向民间的捐赠收入却少得可怜。而这则反过来印证了一个问题:为何草根公益组织活的如此艰难?

上述数据足以解答这个问题,即因为有官方背景的机构攫取了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导致草根公益组织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到了极限。而导致官办机构一家独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力量干预募捐市场。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9-30 18:53
行政力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干预募捐市场:第一,垄断公募资格,即仅将公募资格授予给数量极少的公募基金会和人民团体;第二,直接插手募捐市场,帮助有体制背景的机构向各类市场主体“劝捐、索捐”。所以,我国的募捐市场类似是一个“被垄断”的市场,而公益领域也几乎是一个“被垄断”的领域。其中的确有各类主体存在,但占据主要位置的主体却几乎都有体制背景。其头上顶着各种名头,貌似是各家不同的机构,但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东家”。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是无法自由流动的,其总会在半路被节流,而公益领域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活力了。

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推动公益市场化。推动公益市场的目的在于引入市场机制,使其发挥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推动社会资源流向民间,流向社会。

诚如本文开篇所述,市场化确实有其弊端,但在现在这个阶段即开始讨论警惕公益市场化实在太早。现在,公益领域的市场机制还远远没有到过度强大,以至于阻碍公益领域发挥救助弱者,维护公平的作用的程度。相反,我们的市场机制是太弱了,尚不足以将足够的资源引入到公益领域当中去。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探讨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益组织强大起来,扩大其影响力,而不是妄谈警惕公益市场化。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bbs.hlzj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