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从非营利组织到社会企业:角色、环境、策略与思维,跟着变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12-31 20:36
标题:
从非营利组织到社会企业:角色、环境、策略与思维,跟着变了吗?
过去
20
多年是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快速成长期,这个在政府与企业之外的
“
第三势力
”
,至
2013
年的数量已超过四万家,在台湾的各个角落里服务着广大族群。
然而在过去
5
到
10
年间,社会企业也相继兴起,这股
“
运用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
的新思潮不仅席卷着新兴创业家,也深深影响着既存的非营利组织。许多人开始思考转型之道,希望能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降低对捐款的依赖,用更永续的方式服务弱势族群。
不过所谓的转型,并不只局限于组织型态的改变,也不只是加卖一个商品或服务而已,下面所提到的四种模式,更包含了角色、环境、策略与思维的转变。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12-31 20:36
一、从资源使用者到“价值创造者”
首先要谈的是“角色”转换。以往的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主要依赖捐款,而被服务的族群也大多扮演“受助者”的角色,然而有愈来愈多组织开始尝试成为“价值创造者”,透过客制化的职业训练,将原本的受助者转型为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其中“喜憨儿基金会”和“胜利身心障碍潜能发展中心”都是采用此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谈到喜憨儿基金会,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可能是烘培坊庇护工场,但除了培训憨儿制作糕点外,他们更开起了餐厅,透过客制化的辅具、厨房设备与服务流程设计,让憨儿摇身成为侍者与大厨,提供消费者美味的餐点。
胜利身心障碍潜能发展中心更是开拓出身障者的就业天地,从20年前的打字与资料建档业务,到目前的加油站、手工甜点、视觉设计、甚至是艺术品等级的手工琉璃事业,胜利一步步打破身障族群的隐形天花板,带领他们开创不可思议的商业潜能。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12-31 20:37
二、从弱势化为优势
上述角色的转换,有时也需要透过“环境”作为助力。一般所谓的弱势族群,往往是以健康人为中心的社会所产生的标签,但透过环境的转换,原先的弱势就有可能变成优势,成为非营利组织宝贵的资源。
如同台湾“黑暗对话”董事长谢邦俊所言:“黑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但我们却从没想过要如何运用黑暗”;黑暗对话打造一个独特的环境,把黑暗变成一种体验与学习,让社会大众成为“被服务的对象”,而视障者则摇身变为黑暗中的“引导者”,成为这项体验的核心价值。
前面提到的胜利身心障碍潜能发展中心,也是善于转换环境的佼佼者。胜利把一般雇主多有顾虑的“多元障别”作为其核心价值之一,针对各种身心障碍者的特性,创造适合他们的工作环境,并分别培养不同的技能,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下充分发挥所长。例如胜利的手工琉璃团队,就包含了身心智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等身障员工,他们不标签化任何一个族群,而是利用不同障别的工作属性,让每个人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发挥所长,将弱势转变为优势。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12-31 20:37
三、从庇护工场到卓越的品牌
如同一般企业,非营利组织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策略”的转换,思考自己的价值定位,而不是一窝蜂地投入“其他人也能做”的事,却无法发展出品牌差异,缺乏竞争力。
以胜利为例,同样是身障服务团体常经营的打字与资料建档业务,胜利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到业界顶尖,把自己定位为兼顾“安全、精准、效率”的服务提供者,不仅成为台湾第一个取得BS7799 认证的资料键档中心,在中信银行的信用卡资料输入上,还达到99.9997%的超高准确率。不只做和大家一样的事,胜利更进一步开发高附加价值的视觉设计与手工琉璃等业务,为他们建立了难以模仿的高门槛。
商品与服务的开发只是转型的第一步而已,后续的市场测试、品牌经营、商品与服务的精进等才是让业务持续成长的关键,也是胜利潜能发展中心成功的原因。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4-12-31 20:41
四、从单一组织到混合分工
最后,我们回到了“组织型态”的转换。无论是非营利组织还是社会企业,都有各自法规上的限制,例如非营利组织在商业行为上往往较为受限,而一般企业则无法接受大众捐款。这时可以考虑社会企业与基金会并存的混合分工模式,让彼此各司其职、互相帮补。
这种混合模式有多种搭配方式,第一种为让基金会专心投入社会服务,并另立社会企业筹款,例如“耕心莲苑基金会”与“爱一家亲社会企业”。前者专注于社区办学,让家境不好的学生也能接受良好的课后辅导;后者则进行手工点心义卖,营收再回馈给社区办学。
第二种则刚好相反,由社会企业来创造社会影响力,同时也成立协会接受外界捐款,以汇聚更多资源。例如“以立国际服务”即是以社会企业方式经营,但也成立协会募资,专款专用,让更多资源得以投入社会服务。
另外,也有两者都投入社会服务,但采取专业分工的做法,例如“玛纳有机文化生活促进会”与“光原社会企业”。前者协助原住民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机制,并提供耕作技巧与知识的培训;后者则为原住民生产的有机蔬菜做总经销,让原住民安心种菜,由光原负责卖。
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需要上述角色、环境、策略与组织型态的同时转换,才能避免换汤不换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适合转型为社会企业,还是要先分析自身的财务结构、资源的来源与流向以及组织的核心价值后,再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期待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不只遍地开花,更能走得长远、持续发光。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bbs.hlzj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