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北仑莘岙村“村民”葛仙给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启发 [打印本页]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1
标题: 北仑莘岙村“村民”葛仙给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启发
10月6日,离国庆长假结束还有两天的时间了。在这个假期的尾巴上,有一个好消息迅速席卷了各大媒体,让所有中国人尤其是宁波人都激动了一把。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2
让屠呦呦最终登顶诺贝尔奖的,是受到了东晋葛洪医学的启发
原来,就在昨天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授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来自宁波的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仑新闻网记者在上网浏览关于屠呦呦这位85岁高龄的女性获得诺奖的信息时,除了找到她是我们宁波人,让人感到欣喜外,还注意到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屠呦呦说的中医古代文献就是东晋葛洪在罗浮山创作的《肘后备急方》。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2
据悉,当时《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由此悟及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因此可知,让屠呦呦最终登顶诺贝尔奖的,是受到了东晋葛洪医学的启发。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2
葛仙翁用“莘草”来治百姓疟疾百姓将村名取为“莘岙”来纪念他
既然说到了葛洪,不少北仑人都会感到亲切,在我们北仑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呢!10月6日上午,记者首先和钱树德老先生取得了联系。今年72岁的钱先生是小港人,年轻时曾在大矸灵峰山脚下的一所高中教语文。据说,他在灵峰山脚下生活了五十多年,在这一带村民的口中收集到了一些关于葛洪仙翁的传说故事。
钱先生告诉记者,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是现在江苏句容县人。据传,葛洪曾来到灵峰山上求仙炼丹,闲暇时遍寻草药替当地村民看病治病。他发现,在灵峰山脚下这一带,村民很容易患有两种病,即肝病和疟疾。
为了替百姓治病,葛洪便从其他地方寻来了一种名叫“莘草”的种子,遍种在灵峰山上。只要有百姓得了疟疾来找葛仙翁,他总是用这种草来给百姓治病,效果异常显著,久而久之这附近百姓便很少有患疟疾者,灵峰山脚上逐渐呈现出山清水秀,人丁兴旺的景致。山下百姓为了纪念葛仙翁,就将灵峰山脚下的这一片取名为“莘岙”,沿用至今的“莘岙村”村名便由此而来。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3
灵峰山脚下有个“孝子岭”相传其命名来源于葛仙翁
钱先生说,此外,在灵峰山脚下的一条名为“孝子岭”的古道也与葛仙翁有关。在老先生的提醒下,当天上午冒着细雨,记者又来到了灵峰山,重走“孝子岭”,亲身感受下葛仙翁所遗留下的仙风道骨和拳拳孝心。
可能是受到“杜鹃”台风和这两天连绵阴雨的影响,在孝子岭上,记者看到满地的碎石和落叶,古道变得泥泞难走,两边的树木依然蔚然深秀;往远处看,山林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雾,真正像是一股似有似无的仙气,不禁令人神往。走至一半时,看到路边立着一块警示牌,原来,古道和灵峰寺正在修葺,提醒往来游人不便上山。无奈下,记者只能折返。接着,记者来到了山脚下的先锋村,听听村民口中对孝子岭的描述。先锋村村民郑先生告诉记者,据说,孝子岭的命名来源于东晋的葛仙翁。葛仙翁曾在灵峰山炼丹,其母则住在茅洋。葛仙翁是一个孝子,每天要爬过这条山岭去看他的母亲,问候起居,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条岭叫做“孝子岭”。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5-10-6 19:24
葛仙翁遇到炼丹替百姓治病实在腾不出时间的情况时,他便往娘住的山冈上望望,瞌个头。后来人们把葛母住的地方叫做“望娘岗”。之后,灵峰建了灵峰寺,茅洋建了茅洋寺,拜佛的人每每在灵峰寺拜完葛仙翁后,就会去茅洋寺,当地谚云,“灵峰转茅洋,送银一千两”,说是走走这条孝子岭,感受一下葛孝子的孝心,会有很大的收获。在村民的叙述下,记者听着也觉得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收获。再细想,如果葛仙翁能够知道在一千多年后他的医学成就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他的拳拳孝心仍为世人所缅怀,那么他该有多么欣慰啊。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bbs.hlzjc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