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NGO思维运营社会企业
中国大部分社会企业的来路是:草根NGO做了好几年,“贫困缠身”突然觉得我应该成为社会企业,这样我就能养活自己了。只是改变机构的性质就能对自己负责了吗?当然不是!NGO是通过寻求资助解决社会问题,一般不具备自我造血的思维和能力,也没有危机竞争意识的“企业野心”。要转换成社会企业的思维需要过程。在给一个机构做咨询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当我问机构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她很疑惑的问我,我们为什么需要竞争?
很多NGO都在想,我出力做好事,你应该出钱资助我们,这就是一条完整的项目循环线。他们大多已经习惯沉浸于做公益创造幸福的美好世界,他们不善于直面问题和亲手去解决机构困难,多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基金会大大小小繁繁复复的表格,攻克这些表格资金就有了着落。可是社会企业应该是怎样的?解决社会问题很重要,如何让机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同样重要,这是一种责任。为了生存你需要跳出你手头的工作,趴在行业的窗口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并不断的催促自己进步的。
有一家机构从2004年开始就成立了一个护林队保护名贵树种,与盗伐行为作斗争。10年间,负责人个人借款达到上百万。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护林,2012年他在护林的山区他承包了茶园,用茶园的收入交叉补贴护林队开销。社会企业是他的选择,他期望通过自我造血完成机构使命。在这里想强调的最重要一点是,千万不能让NGO一些惯常思维羁绊,失去竞争意识和谋生能力,很多NGO因为资金问题,迫使他们走上社企道路,期望以此“脱贫致富”,新瓶装旧酒,思维观念未转变,一切将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