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雅雯 于 2017-6-14 14:40 编辑
金报讯(通讯员 陈红 记者 叶萌茗) 6月11日,本报报道了北仑的“城市书房”,当时记者在书架上看见了一些展示的散文,比如有《亲近艾草》、《笔之情》、《漫话割稻下》、《美味白蟹正当时》、《糯糯的汤果浓浓的年味》等。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些作品竟是当地一名70岁的老奶奶林亚玉所写,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仔细品味,就能发现这些文字不仅展示了乡土文化,还有作者对生活的感触。于是,记者昨天采访了这名“小说奶奶”,听听她圆梦文学的故事。
小时候,哥哥经常给她邮寄书刊杂志
林亚玉,今年70岁,北仑人。昨日,记者在北仑紫荆社区见到了她,她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者气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林奶奶说,读小学时,她非常喜欢听班主任何老师讲故事,可以说是何老师叩开了她的文学之门。
“老师说,很多过去的好故事都在书本里,你们多去看看吧。”在何老师的指引下,当时还年幼的林奶奶便爱上了阅读,《苦菜花》、《迎春花》等书伴随她一路成长。
林奶奶说她有个哥哥大她13岁,当时在上海某钢铁厂工作,知道她喜欢看书,便买了好多的儿童书籍邮寄回来,那时候,农村根本就没有书,跟身边一些小伙伴比起来,她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到了中学时代,她对文学的热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林奶奶至今还记得,哥哥给她买了《萌芽》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刊并第一时间寄给她,有时候还给她买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哥哥偶尔回乡探亲也会给她带一大堆书报。“哥哥知道我喜欢看书,他和姐姐、母亲都很支持我。那时候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母亲还是让我完成了高中学业。”
林奶奶深有感慨说,如今她能拿起笔“写点东西”,少时看的书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时候的记忆好,看到的,学到的,可以说是深入到脑髓中,很难忘记。
“写文章就是要多走出去,多观察生活”
采访中,记者翻看了林奶奶这些年来写的一些散文和随笔作品,比如《笔之情》这篇文章,写的是她一生中重要的两支笔,一支是父亲送的,一支是结婚时姐姐送的。温暖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亲情。
《漫话割稻下》、《岁月墙上的那些工匠》、《美味白蟹正当时》……仔细阅读发现,林奶奶的文章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说,她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年轻时她曾在农村插过队,做过代课老师,后来从商……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她笔下娓娓道来,如同她亲手酿制的米酒,清醇甘甜。
今年清明节前,她特意去菜场逛了好几天,才有了《清明》这篇文章。“写文章就是要多走出去,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定有收获。”她说。
为了更好地写作,她还上电脑培训班
近几年,林奶奶还积极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并多次获奖,还有20多篇文章被报刊录用。以前林奶奶不会用电脑,投稿时只能找人帮忙。
67岁时,她决定“自力更生”,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老人电脑培训班,并坚持到了最后。“现在我能自己打字,再通过邮件投稿。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学会了用电脑,老年生活也更加充实了。”
记者采访时,林奶奶还问记者要了本报评论部投稿的邮箱,她说,有时间也想写点文章投到现代金报试试看。
去年,林亚玉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文学欣赏班,让她受益匪浅。采访结束后,记者想拍一张林奶奶的照片,但被婉拒了,林奶奶很谦虚,她笑着说:“我的文章上不了台面,就只能说是农家乐里的农家菜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