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快捷导航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1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尊老美德照亮社会--记第十二期“红领沙龙”

[复制链接]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3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26日晚上,一月一期的红领沙龙学习如期举行,这一期虽然参加学习的红领不多,但是效果相当的好,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主题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红领需要引领社会让尊老美德照亮社会。

121.jpg (26.05 KB, 下载次数: 273)

1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38:43 | 只看该作者
让尊老美德照亮社会
红领编号:337

    从“老人摔倒众人不敢扶”的新闻中可以看到,老人摔倒众人不敢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老人年纪大了摔倒了,扶的姿势不当,可能会使老人的伤势更为严重;二是怕老人及其亲属把责任推到帮扶的人身上。从“南京彭宇案”和“郑州李凯强案”中看出,人们越来越不敢去帮扶老人了,变得冷漠起来,甚至有些人会视而不见,立即闪人。这会使得本来老人的伤势很轻由于不及时救治变得更为严重。这折射了当今时代国人在市场经济汹涌浪潮下,为数不少的公众在面对个人利益、面对金钱所作出的艰难选择和取舍,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变革时代和社会的一种悲哀。

    我们听到这类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好心人背上了“黑锅”,让他们做好事了还后悔当初帮忙,使得这个社会的氛围变得冷漠起来。“老人摔倒众人不敢扶”的新闻中,虽有人相助,却无人相扶是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出现了严重危机,之所以还有人相助,在于我们还没有完全泯灭和丧失做人的起码良知;而所以出现无人相扶,除了医疗救济的方法是否正确之外,似乎一点找不到别的任何理由,说得更直白一些,那就是谁都不愿为此牵连到自己,更怕因此带给自己说不清楚的任何损失。连简简单单做个好事还顾虑重重,怕牵连自己,这是当今社会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好人不是不想不扶老人,而是扶老人之后,他们的利益会受损,那么他们自然会选择漠视。我们国家应该出台保护好人的个人利益,那么也不会导致做好人还迟疑的情况。如果摔倒的老人及家属污蔑帮助者,若查明真相对帮助者作出相应的精神赔偿。同时对于当时在现场的作证者也给予相应的奖励。众人联手扶摔倒老人也不失为防止反咬一口的好方法。

    当然我们还得进行相关的知识普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1年9月初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建议遇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而要视具体情况、按急救原则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这告诉我们也不要盲目去扶,要“科学”的去做好人。
我们向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帮助跌倒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老人跌倒众人扶”会成为我们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39:1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 老人摔倒 众人不敢扶”的分析
红领编号:68

      关于“老人摔倒 众人不敢扶” ,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法院判决的模棱两可至今仍为人诟病。彭宇案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更符合实际的做法”、“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主审法官甚至用“ 如果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去扶她?”来判断彭宇之责。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频频出现好心助人却反遭讹诈的事例,实际上是相关法规的不完善造成的。我们虽然大力倡导见义勇为,但在道德和法律博弈中,却让全社会出现了“如果没有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就不敢做好事”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相关制度扼杀了人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良知。

   众所周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人的本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颗道德的种子,都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知,但如何让种子发芽并茁壮成长,要靠整个社会的氛围,更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护航”。让救人者解除后顾之忧,扶危济困就会巍然成风。现行法律虽无法超拔于社会习俗存在,但法律对于引导甚至重塑社会文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39:36 | 只看该作者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红领编号:329

      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身边,你扶还是不扶?如今这个问题让不少人陷入纠结,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江苏南通, 2011年8月26日中午12点多,长途车司机殷洪彬扶起了以为被撞伤的石老太,事后老太指称殷为肇事者,幸而大巴装了录像设备得以真相大白。广东梅州2011年8月17日,村民林春绪救了被撞的八旬阿伯并送进医院,却被阿伯家人咬定是肇事司机,不仅遭到围困、指责、谩骂,最后被迫在医院下跪!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该何去何从?

      据官方消息,我国目前有1.43亿,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这么多老人在活动,摔倒的事当然是经常发生的。看见老人摔倒了,能忍心不扶吗?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那样会良心不安。再说了,前有车后有辙,上行下效,人都会老,今天见老人摔倒了不扶,那么等到自己成了老人的时候,摔倒了那谁又来扶自己?

      这老人摔倒了该部该扶引来一场PK。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官方也没给出明确的表态,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总算是给了大家一个技术上的支持,也可为不扶的人找到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等。

      糊涂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她只是社会上的一个缩影,见义勇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也大有人在,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和谐社会从何谈起,我们只是希望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尽可能减少英雄流汗又流泪悲剧的再次发生,在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伸出我们的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蓝天,那些惟利是图的必遭世人唾弃,真情无限,大爱无缰,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40:02 | 只看该作者
红领沙龙“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红领号328

      “路上偶遇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这个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我认为不存在“该扶”或者“不该扶”的概念,首先遇到这么一个事,你事不关己,冷漠处之肯定是道德有问题,家家都有老人,也希望自己家的老人出去遇上个什么事能有个帮助,那么你遇上老人摔倒或者别的什么困难,你帮助他都是应当的。

      许多报纸、媒体都有做过调查,超过80%的人认为“不该扶”,原因大多是怕被误解,从“帮助者”变成“施暴者”,我认为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利己”因素占大多数,倒不是说这些人都是错的,或者说他们道德有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有太多的“碰瓷”、“讹钱”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正常的助人行为都变得畏畏缩缩。但我始终觉得这类事件毕竟是少数,我们并不是每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有“碰瓷”、“讹钱”的新闻,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正能量相比,这些恶势力显得微不足道。而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古人说的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身正不怕影斜,你坦荡,问心无愧,那些“讹钱使坏”的人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必也不大好过的。

      那么既然“该扶”,“怎么扶?”又是一个问题。摔倒在路边的一般以老人居多,如果一个小孩子摔倒,有人把他扶起来,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可是,一个老人摔倒,有人贸然把他扶起来,就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害了老人。因为导致老人摔倒的因素很多,老人大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摔倒以后,他们如果是自己爬起来,就不会落下后遗症。一旦被别人用强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来,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落下严重的疾病,重则就会丧命。另外,假如老人是被车撞倒或者被东西绊倒,也不能贸然搀扶,我们知道年纪大的人骨质比较疏松,要是没有基本的医护知识,反而还会给老人带来危险。所以我认为,一旦遇到这类事情,首先要给老人的家人打电话,要是无法取得联系,当务之急还是要拨打120,在不能给予老人专业、安全的救护下,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才是上上之策。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赞扬。但是,在帮助摔倒的老人这件事情上,必须谨慎行事。所以我认为“该扶,且要扶得有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40:43 | 只看该作者
老人摔倒 众人不敢扶
红领编号277

      看了上述的一个例子,扶起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不足挂齿之事,本是天经地义之事,眼下却为人“大惊小怪”,在中国却成了大事。

      一直都在说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没错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遇上上述情形,应该是一个本能反应去搀扶的,为什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会变得复杂,复杂的让人感到社会的冷漠。

      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本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而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出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我觉得应该从三个点去分析。一是受助人对于自身的诚实度出发,受到别人帮助,反而反咬一口,这个和农夫与蛇的故事有什么区别。长此以往,只会加深社会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有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第二点,可能因为有些老人由于年纪大了,对于突发事件的记忆模糊,帮助人应该在救助他的同事,最好能有第三个目击证人,或者以手机照片、视频等方式,留下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第三点,就是针对于这一事件,法律机制的完善。虽然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有必要通过加强立法,来调节这一状况。这个问题全社会需要反思,法律更需要反思。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1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088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41:32 | 只看该作者
不敢善良,媒体之过
红领编号31


    2010年1月8日下午,一位85岁的老大爷在杭州鼓楼南宋御街上不慎跌倒。老人在地上躺了近20分钟,临街商铺和街上的众多围观者,无一人主动上前扶起。很多人表示怕负责任赔钱。最终,赶来的110民警把老人带走。



    这事马上就能让人联想起当年一个叫做彭宇的小伙子搀扶一个摔倒的老太太,最终被老太太及其家人告上法庭的事件。那次是那位小伙子输了,记得当时的判词:“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当年这个判决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就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相撞可能性比较大的“常理”与应该不送老太太去医院的“情理”,导致没过多长时间,南京又有一位老太太摔倒街头,然后卧地静养了五六分钟而无人上前助人为乐一把。尊老爱幼,做社会的活雷锋,这些从小灌输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显然已渐渐土崩瓦解。



    有人说这一现象是社会的进步,如果这个社会进步到当时就有某人掏出一个固定格式的“免责声明”让将要得到帮助的人签字,然后再一把将其从地上搀起的话,说不定还有人会夸奖这是法制社会的巨大胜利呢。这一疯刺性的评论,足够让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黑色幽默的世界里。



    究竟是谁筑就了众人的冷漠心墙?我认为,媒介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一责是“媒体审判”误导了受众。媒介审判承载着强大的公众意志,当报道具有争议性的事件而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讨论后,媒体又以公共讨论平台的身份去传播这些争议,最终形成了社会公众意志与司法独立之间观点上的对峙。二责是新闻的媚俗化迎合公众的宣汇心理。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介的介入往往是放大了承载着社会公众意志的舆论声音,而当舆论的声音形成后,新闻的媚俗化又在无形中加剧着公众舆论的威力。在彭宇案开始时,媒体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不惜选择放大新闻中的某些事实,把彭宇定位在一个雷锋做好事反被诬陷的角色上,很多新闻报道为其喊冤,抱怨司法结果危害了社会道德,这种把报道对象一元化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媒体有意无意的迎合公众宣汇情绪助长了社会道德的滑坡,是媒体教会了公众的明哲保身,教会了人们在求助者面前做一个冷漠的看客,杭州鼓楼事件是这一结果的最好检验。



    有时候我总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分裂的社会。一边是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我们古代曾经有多少的美德,现代又有多少先进人物与事迹,然后把各类英雄与壮举无限拔高到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上;一边在用这种判决提醒着大家,如果你在他们的“常理”与“情理”中不能得到理解,那么,你就是有罪的!在做惊天动地的英雄与生活里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之间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这个空洞有时候让人不是缺乏善良,而是不敢善良。



    很多善良应该是出于本能的,或许我们在面对劫匪的刀子、燃烧的大火时,即使有为善之心还要思索再三,但这种举手之劳的善良也需要思索再三,直到确定能解除后顾之忧时才动手的话,这个世界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荒唐。当这个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希望媒体记者人士可以报道事实的真相,用追求新闻事业理想的勇气去揭示真相,尤其是当这些真相并不受欢迎时,应该在给公众警示的同时给予希望与光芒,而不是筑就冷漠的心墙,把社会推向绝望的深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QQ|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1

GMT+8, 2025-7-5 05:46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