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之滨,中国开放改革的潮头浪尖。
30年沧海桑田。昔日荒野滩涂,蜕变为世界大港。
北仑,以全市6%的地域面积和6.5%的户籍人口,创造出全市1/6经济总量。去年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17.2亿元,财政收入总量跃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区域内集聚了5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功能区,全国罕见。
30年间,北仑无时无刻不在谋划新的开放开发,撬动新的变革创新。
然,另一组数据更加引人注目——
历来以临港重工业“独树一帜”的北仑,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达819.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5.5%,“多轮驱动”的格局初步形成———北仑变“轻”了。
生态建设5年投入120亿元,每年生态环保投资指数占GDP比重在3.5%以上,治水、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均领跑全省——北仑变“绿”了。
城市建设近年来投入近200亿元,建成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拓展到118平方公里,高楼林立,生机盎然——北仑变“靓”了。
产业变局、城市变迁、生态变革,北仑步伐铿锵。
“以港口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谋活力。北仑30年发展,科学转型贯穿始终,这既是30年的收获,更是明天的方向。”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说,北仑作为“一路一带”战略支点核心区,也是宁波打造亚太重要门户区的前哨,在新的历史起点,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产业变局
从“一枝独秀”到“多轮驱动”
港口,北仑最大的资源,也是北仑发展的不竭动力。
1984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新建滨海区,北仑开放开发由此扬帆起航。
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和开放改革的先发优势,让北仑拿下诸多“第一”——
1988年1月5日,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北仑电厂开工建设,浙江一跃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1988年8月4日,由阿联酋一家公司独资兴建的宁波福瓦·卡迪科工业有限公司在宁波开发区成立,这是宁波对外开放后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截至去年,北仑已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100余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0.5亿美元,稳居省、市第一。
2000年5月17日,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美日汽车下线,北仑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如今,吉利北仑、春晓两大汽车生产基地蒸蒸日上,汽车产业已成为北仑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
……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北仑工业经济高歌猛进。以石化、钢铁、能源、造纸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特色逐步形成,北仑一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然而,风光背后,这个全省工业重镇也一度受制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土地瓶颈、电荒、水荒等问题接踵而来。
产业“绿色转型”,北仑谋势而动。
2004年,北仑率先启动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制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甚至开出“单体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节能项目最高奖150万元”的“悬赏”。针对临港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制约,一项项突破,开创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北仑模式”。
一手优化临港工业,一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月起,北仑区规划建设包括临港产业带、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小港装备产业基地、大矸高档模具园区在内的九大产业基地,彻底告别“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粗放发展模式,不仅环保设施完备,生产区和居民生活区也得以较好地分离。眼下,九大产业基地已集中北仑80%以上的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区95%的工业产值。
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海天、贝发、永发等本土企业一跃成为行业“单打冠军”。目前,北仑高新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连续4年领跑全市。
同时,现代服务业、精品农业也落地开花。银泰城、富邦广场、大润发撑起北仑商业“第三极”,玫瑰园、牡丹园、兰花园等精品休闲农业声名远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