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 航
10年铸就生态区
组织保障。46个部门齐抓共管。每年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街道(镇)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对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规划引领。早在2005年,就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生态区建设规划,2012年初对原有规划进行了修编。在产业规划、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引进等重大决策出台前,将按照生态功能规划,坚守生态红线。
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在空气质量提升、“五水共治”、绿网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5大提升工程中,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100亿元,每年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3.5%以上。
政策配套。优先和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项目。生态创建奖励资金每年不少于800万元,2012年以来累计安排激励补助资金两亿多元。
坚持“生态立区”,提升生态经济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北仑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做大做强做优临港产业的同时,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态优美的和谐统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和各类专项产业发展规划中落实“生态优先”理念,大力推进闲置地利用、低产田改造、已供土地梳理、优质企业培育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控高能耗、高水耗等项目,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铁腕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产业。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目标定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区域大气质量。全力做好“五水共治”各项工作,力争基本实现“一个示范、两个不落、三个升级、四个覆盖、五个一批”的总体目标,确保“五水共治”工作始终走在省市前列。深化“清洁土壤”行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北仑区静脉产业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工程,推进白峰柳树地、小港枫林等地块固废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双清”、“四边三化”、“美丽乡村”等工作,推进大矸大海线、小港西片区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生态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戚家山、霞浦、柴桥等重点区块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错时执法、巡查和环境应急处置,确保环境安全。巩固提升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果,确保整治效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总量控制机制,开展排污权租赁试点,激活排污权二级市场。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监管,完善“环保110”24小时巡查机制,持续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构建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区域空气地面自动站和移动监测站三位一体的三级应急监控网络,实现“过程监控”与“末端监管”互为补充、相互校核。
坚持全民参与,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重点企业污染信息公开和环境责任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与公众互动。推进“生态细胞”建设,积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创建绿色单位,培育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点;建成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生态文明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以“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纪念日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主题宣传、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有新突破,使绿色低碳理念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