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领之家”的探索对基层党建难题的破解
由于上述多方面的机制创新,由于全体党员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红领之家”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成效不仅体现在“红领之家”如今已实现从党员被动式的“要我服务”到党员主动式的“我要奉献”的变化[1],从少数党员参与到更多党员并吸引许多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包括党员的子女、邻居乃至社区归正人员等)的变化[2],从较少项目和较少时间的志愿服务到拥有“每月五日”常规性服务及其他临时性和突发性服务并投入更多时间的志愿服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在对于当前党建工作若干难点问题的破解。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提出客观标准,加强主观改造,有助于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3]为了解决党员的发展质量问题,这些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包括积分制、答辩制、票决制等。“红领之家”的实践和探索,同样体现了其对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目标诉求。从实际情况来看,“红领之家”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自党校结业后一年培养考察期内,以及预备党员在一年预备期内,根据学习、工作和自身特点,利用业余和课余时间,自愿、无偿地参加不少于24小时的义工服务,不仅为衡量和评价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向党看齐、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遵守党章和党规、履行党员义务等方面的表现,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当然不是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红领之家”依托于其经常性的直接的志愿服务群众的实践,使得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对群众的感情得到加强,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党的群众路线等的认识得到深化,对自身的不足和缺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再加之“红领之家”定期开展“红领沙龙”活动,组织志愿者学习党的政策、引导志愿者正确认识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从而使得他们自身的主观改造不断得到加强,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和行动入党的距离越来越近。“红领之家”有位党员志愿者坦承, 2012年自己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对新矸街道新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在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中开展义工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必须完成每月2分的义工服务时间积分很是不满,并是带着不满的情绪加入了“红领之家”的,也是开始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冲着积分去参加“红领之家”组织的几次志愿服务活动的,但后来因为参加志愿服务次数多了,特别是因为参加了2012年底为大清早排队买春运回家火车票的外来务工人员送热腾腾的豆浆、包子和暖手袋的“送粥奶奶”关爱行动,使得她感受到了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真正帮助别人,并消除了很多“红领之家”志愿服务的许多负面看法,如今她虽然积分够了并转为正式党员,但仍然坚持参加敬老日和亲水日等志愿服务活动。[4]事实上,像这样的党员志愿者还不少。“红领之家”志愿服务积分汇总数据显示,2013年,118名预备党员中,其中71%的预备党员累计志愿服务积分超过制度规定的24分。这一生动事例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红领之家”的实践和探索,是有助于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
[1]“红领之家”志愿服务积分汇总数据显示,2013年,118名预备党员中,其中71%的预备党员累计志愿服务积分超过制度规定的24分。这表明多数预备党员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参加志愿服务的,所表征的正是主动式的“我要奉献”。
[2] 数据显示,2012年,“红领之家”有入党积极分子243人,预备党员16人,党员22人;2013年有普通群众41人,入党积极分子181人,预备党员118人,党员89人;2014年至今,有普通群众91人,入党积极分子149人,预备党员106人,党员175人。总体说,呈现了志愿者总数和党员数连年增长以及群众积极加入的发展态势。
[3]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建研究》2013年第8期。
[4]笔者调查笔录,2014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