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小区,改造前后完全变了样,现在是既好看又宜居。”在新矸街道红梅社区大港新村居住了20年的沃介民师傅谈起小区的变化,言谈中满是幸福感。 大港新村建于1995年,共有居民楼9栋、居民256户。由于建成时间早,有着老旧小区诸多的“通病”。“外墙斑驳、路面坑洼、杂物乱堆、车棚住人、车辆乱停乱放、空中‘飞线’从天而降、小区休闲娱乐功能缺失……”回忆起过往,沃师傅数也数不完,“一句话总结就是又脏又乱又差。” “这些‘病症’,不仅是小区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一大‘心病’。”新矸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斌荣说,街道以“综合改造”和“服务提升”为重点,除了屋面防水、楼道粉刷、雨污分流、飞线下地、安装数字监控、整治车库车棚住人违规行为等传统内容外,还因地制宜增添了不少民生服务项目。
小区消防通道两侧的楼面墙体被装饰一新,构成了一个生态文化长廊。“老旧小区绿化先天不足,感觉有点压抑,我们就想办法在墙体上造绿,并将核心价值观、垃圾分类、家风家训、厉行节俭等内容点缀其中,使‘美景’与‘美德’相得益彰,让居民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与文明的熏陶和教育。”红梅社区党委书记邢巧燕说。 “改变的不只这些。”居民孙祖成补充道,原先小区储藏室没有电源,电动车没办法充电,居民们就从楼上往下拉电线,导致楼前密布“蜘蛛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这次改造中,不仅安装了5个共享充电桩,还为每个储藏室里安装了电表,同时安装了 “共享晾衣区”,有效遏制乱晒挂现象,解决居民晒衣难的问题,既补上基础功能之缺,还解决了民生之急,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小区每个单元墙面上,都有几根长长的水管,从顶层一直通到底层。“这是专门用来接空调水的。”邢巧燕介绍,小区设计之初没有考虑空调下水管,空调水落在雨篷上“嘀嗒”作响,居民们反映颇多。通过统一安装空调排水管,这一问题被彻底解决。 改造之初,住建部门、街道、社区、业委会和物业等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线上与各部门对接,线下到现场调研,征询居民意见,及时改进方案。朱斌荣坦言,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惠民举措,又是民心工作;既是基建项目,更是社会治理工程,只有深入了解居民们需求,从群众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细致工作,才能改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