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北仑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程上台,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金鼎”,实现“二连冠”。这是目前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奖,这份荣誉是对北仑区治水工作的全面肯定,也凝聚着北仑连续10年躬耕治水背后的一部部“治水经”。 控源截污 抓好水质提升“一件事” 在小浃江青墩段的景观点,石桥横跨水上,河道两侧景观花草层层叠起,绿化生机盎然,休闲步道蜿蜒曲折,河水碧波荡漾,常有三五群众在这里休息闲聊。家住河边的居民李先生说:“以前河道两岸常能看见垃圾,沿河畜禽养殖和民居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浑浊又招蚊虫,到处都是地笼水草,哪里有现在这样好的景色。” 加强源头治理是先手,完善管网建设、强化水质监测,北仑用一套组合拳全面提升区域水质。在区级层面,成立宁波北仑岩东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有限公司,日常运维主城区720公里排水管网;在基层层面,成立各街道城镇公用设施管理站,维养管理辖区污水管网及171个农污处理终端。这种“两级管养、属地为主”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全区管网维养水平。 经过多年的攻坚,目前我区主要河流护坡治理、河堤绿化、节点公园建设等建设工程积厚成势,水生态环境和沿河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河道安全畅通、生态健康和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大美水系新格局。 数智引航 开启智能治水“新征程”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变堵为疏,终成大业。千百年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智慧水利不断迭代升级,民生大计催生智能治水。 在北仑区岩河关圣桥段,一艘黄色无人船在技术人员的指令下,匀速行驶于河面。原来,这艘搭载了“水环境巡航监测系统”的无人船,可通过5G技术实现自动走航,测定水质参数。无人船体积小,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水质监测覆盖的范围更广,船内搭载了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一些河道的角落也可以进行深入检测,成为断面水质监测的‘水下医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无人船走航巡查及水质监测结果,对存在问题的河道研究治理方案,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无人船走航监测是北仑区河道智能化溯源系统中的一环,该系统综合利用无人船、物联网等设备,将多方数据同时传输集成至平台,整合排污单位、入河排口、环境水体、监测数据“四张图”,构建“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场景,统筹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强化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见底。设置“异常识别-问题上报-任务分派-处置闭环”的运转流程,形成动态闭环管理,压实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和整改责任,实现排口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提升水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除了河道智能化溯源系统外,北仑的智慧平台还实现了许多突破性功能:完成16个自动水质电子围栏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区控以上断面电子围栏和重点断面河道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水雨情发布系统、山洪灾害预警智慧平台建设,有效扩大监测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研发“海洋生物多样性数字系统”“海洋生态智能预警平台”,为维持梅山湾海湾生态系统稳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我们也将持续深化数字化治水的新思维,真正形成覆盖治水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治水新模式,提升河道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区五水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治产并进 谱写融合发展“协奏曲” 北仑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务工作始终,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治水、治城、治产融合;坚持将提高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治水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持续擦亮海洋名片。 综合治理做“加法”,绘就“形态美”。北仑区实施清淤疏浚、排口整治等专项行动,自2021年启动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5.8千米,开展河道清淤37.5万立方米。通过实施清淤淤泥固化处理、尾水高效处理等项目建设,为区域发展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生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作为试点的大矸牌门村的“鱼菜共生”项目便通过新型生态高密度种养模式,通过蔬菜栽培与工业化养鱼结合,基本实现养殖不换水、种植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成为北仑推动生态循环的“绿色案例”。 产业融合做“乘法”,绘就“业态美”。在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北仑坚持水岸村一体化打造,将文化与治理相结合,为发展乡村生态休闲经济提供水安全保障,助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水”为主线,以“碶桥文化”为载体,深挖沿河人文历史,打造碶闸文化展览馆、小浃江古碶闸文化群,两年内新增文化景观点20个,建成94个亲水活动圈。以水为媒,传承历史底蕴,留住文化乡愁。 听得见港城脉动,看得见绿水青山。梅山湾中,白帆荡起蔚蓝潮水,飞鸟栖息嬉戏,姿态万千;穿城而过的岩河,一泓清水两岸绿,城乡鸟语花香。 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民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青山绿水,方得金山银山。北仑深知,水质改善的过程就是环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就是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