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市场化的内容,以公益组织的收入类型作为划分标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营收入。在这一方面,主要以公益组织的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市场化格局下,公益组织对开展营利性活动毋庸感到任何羞耻。相反,公益组织可以大大方方地开展商业活动,包括投资和运营商业公司、出租不动产等。当然,公益组织需要为此缴纳税款,并将所得用于公益目的。而至于现在国内刚刚有所发展的二级市场投资、金融衍生品投资之类的保值增值投资活动,则是国外几十或百年之前就已经玩腻的东西,毫无新鲜感可言。 此外,在市场化浪潮下,公益项目也开始走市场运营的道路。收费制公益项目,比如社区服务项目、医疗项目等也都成为普遍现象。美国人甚至还开发出来一类专门的“宗旨相关投资”(Program related investment)项目,即公益组织以投资的方式做公益。当然,这里投资是可以盈利的! 第二,募捐收入。市场化格局下,公益行业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募捐方式的全面改革。市场化驱动公益组织面向市场,为争夺捐赠人而开展竞争。由此,公益组织不得不不断革新自身市场营销技术,推动募捐技术的全面升级换代。比如,前不久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之所能够如此成功,就是因为其巧妙地融合了传播学、新媒体、营销学、募捐学多个学科的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在募捐技术方面的原始状态,可见市场化对欧美国家募捐市场及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同时,在项目设计方面,公益组织也不再以自身需求为唯一趋向,而是兼顾捐赠人的需求。比如,近十年来风靡美国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onor-advised fund),就是对传统募捐模式的大改革。公益组织通常会为大客户设立这种基金。在设立这种基金后,公益组织要指派专门的客户经理服务客户,耐心听取客户的建议,并将之融入到项目设计当中去。 第三,政府资助。在市场化格局下,政府也纷纷摒弃原有的资金资助模式。政府不再向固定的公益组织输血,而是更注重资金效率和项目产出。所以,政府开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券等方式。这些变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公益组织不再是旱涝保收的了,而是时刻处于优胜劣汰之中。要想拿到政府的钱,公益组织就必须做出靠谱的项目,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当然,近二十年来,政府资金支出模式的变革又有了新的动向。受影响力投资的影响,各种类型的公益创投(经常为政府支持),社会效益债券等新方式也纷纷出现,日渐成为主流的财政资金支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