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冲击了原本固化的按户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中小城市,农民早已可以自由进入工作并居住。市场选择了农民进城,农民有了合法正当的住所,自然有权在就业地落户,但难题是如何保证落户后同等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获得有关权利及利益。允许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不是简单的农转非问题,而是公共服务侧的改革和供给。所谓公共服务侧改革,核心是逐步取消各类公共服务、福利以及相关权利与户籍挂钩的做法,建立面向全体公民的统一的公共服务等制度,从而保证新落户的家庭没有区别地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侧改革可以按照小、中、大城市逐步推进,不需要承担整体即刻转变户口身份的巨额成本。首先是开放小城镇和一批中等城市,允许外来务工者就地自由落户,同时进行公共服务压力测试、改革和强化供给。取得经验后,向其他小、中城市有条件铺开。实际上,有一些公共服务已经经受了这种压力测试,比如大、中城市的医院门诊制度早就不区分户籍,任何类型的身份证件都可以挂号并获得诊疗服务。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整个医疗卫生服务可以率先完成公共服务侧的改革。同样,教育、劳动、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可以各自相机而动,经由小、中城市试点推进,逐步实现供给侧的改革和重组,从而为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提供广泛基础条件。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具体措施,要以新思路引导新行动。落户政策带来的真正触动不仅在户口管理这一侧的改革,而且在另一侧的公共服务、福利和权益体制的改革。
(摘自1月13日《人民日报》5版《落户政策重在公共服务改革》,作者:葛道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