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
通讯员 邵怡娜
“以前总怕被歧视,现在我有技术、有工作,还能帮邻居磨刀、理发,感觉真正融入了社会。”在今年江北区司法局联合“一席阳光”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就业帮扶专场推介会上,小李(化名)手持考取的电工证,一脸笑容。
这个曾因犯罪背负社区矫正对象身份的年轻人当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凭借一技之长找到人生新方向。
今年7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在这个没有高墙却承载着刑罚与救赎的特殊“考场”里,一场关于重生与融合的实践正在深化。
社区矫正,是指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刑罚,常被称为“高墙外的服刑”。
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体两翼”。五年来,宁波社区矫正通过系统性帮扶,为一个又一个像小李一样的人铺就一条重生之路,让他们从“迷途者”蜕变为“筑梦人”。
参加志愿服务:从被动矫正到主动奉献
“这是我儿子通过做好事换来的。”小陈(化名)母亲向邻里展示体检卡时骄傲地说。这张小小的卡片已成为治愈这对母子心病的“良药”。
因触犯法律,小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回忆判决书下来的那天,这个年轻人形容“人生突然失去了颜色”,家人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头一个月,小陈几乎没和别人说过话。”承接北仑区司法局“公益矫行”项目的“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改变发生在小陈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中。穿着志愿者红马甲,小陈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每次收获的鼓励与点赞,让他越干越有劲。“以前总觉得羞愧,干活也不敢抬头,现在甚至还会拍照片发朋友圈,我从志愿活动中找回了尊严和自信。”小陈说。
志愿服务让小陈真切地感受到被社会需要。他参与的志愿活动被量化记录在“红领成长卡”中,卡上的积分还可兑换奖励。在小陈看来,用积分兑换体检卡来孝敬母亲,正是他重新融入社会的证明。
在志愿服务中,小陈发现可以做的事情原来这么多——在医院帮助老人操作自助挂号机、巡河护水清理垃圾、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北仑区司法局、“红领之家”整合49个村(社区)资源,推出“红领十日”志愿服务菜单,每月都有新的项目可供选择。“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现在发现我们能发挥用处的地方太多了。”已“解矫”成功的小陈,和130多个同伴一样,依然活跃在各个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用“去标签、重帮扶、个性化”的方法,吸引矫正对象参与,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重新发现自我价值。截至目前,“红领之家”融入志愿服务项目所联系的936名矫正对象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全部顺利回归社会。
这一成效的取得,来自宁波探索构建的“精准矫治”体系。它通过标准化“两谈一采一估”(与矫正对象及其监护人谈心谈话、信息采集、综合评估)入矫评估流程,结合心理测评和社会调查,为每名矫正对象定制包含心理干预、法治教育等内容的个性化方案,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矫正措施始终匹配个体发展需求。
“以矫助矫”实践:在“希望的田野”上互助共进
时值夏季,慈溪一处葡萄园迎来丰收。十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穿梭其间,利落地剪下饱满的果实。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葡萄园中依然回荡着他们爽朗的笑声。
今年2月,慈溪市司法局联合余姚市红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伴葡成长、重塑新生”项目,让社区矫正对象深度参与当地特色产业——葡萄种植的全过程,从修剪、施肥、除虫到采摘,促使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
项目选址也别有深意,选在了同为社区矫正对象的老张(化名)经营的葡萄园。这一安排,让该项目具备了“以矫助矫”的特殊属性。
老张在自身接受矫正的同时,凭借种植经验,为其他参与者提供技术指导,成为“同伴辅导员”。其他矫正对象协助老张打理果园,共同守护这片“希望的田野”。
“看着葡萄一天天长大,就像看到自己在一天天改变。”一名参与者擦拭着汗水说。在田间劳动、协作互助中,他们收获了实用的农业技能,也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团队归属感。老张也深有感触:“看着葡萄丰收,同时还能帮到大家,自己感觉特别有劲头。”
当“互助共进”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这种社区矫正创新理念正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海曙区司法局联合望春街道广安社区“初心之家”团队,推出了“以矫助矫、能者为师”无人机技能培训特色活动。
矫正对象小吴(化名)以讲师身份走上讲台,凭借其丰富的无人机操作经验,为同伴带来农业运输、航拍摄影等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并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学员:“技术能改变人生,只要我们肯学,社会一定会给予我们机会。”
他的真诚分享让课堂氛围变得热烈,多名矫正对象主动提问交流。矫正对象小王(化名)兴奋地说:“我是余姚人,在我们那里,已经有人用无人机运输杨梅了!学好这门技术,将来也能为家乡农业出力。”
从技能赋能到价值重塑,“授人以渔”的矫正模式正在形成体系化实践。我市创新推行“双向挖掘”策略,构建有一技之长的矫正对象“师者库”,目前已有211人,覆盖摄影、烘焙、维修等20余个领域,同时链接法律、心理等领域的专业“导师”63人,配套建立技能培训基地34个,联动33家社会组织,形成“同伴互教+专业引领”的双轨培养机制。
在用榜样力量重建价值坐标的同时,各地还注重文化润心的“软滋养”。海曙将浙东学术文化与社区矫正相融合,打造“修心正行”德育项目,通过国学经典、“大咖”课等修心课程,帮助矫正对象在文化熏陶中重塑认知,并利用海曙红色地标、共富产业路线组织研学活动,打破矫正对象认知壁垒,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历技能“双提升”:照亮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在江北一家企业,22岁的小许(化名)正熟练地安排着当日的工作,身在主管岗位的他,眼神专注,举止沉稳,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个被判缓刑的迷途少年。
2003年出生的小许有着典型的留守儿童经历。父母离异后,他随爷爷奶奶生活,初中辍学后来宁波投奔母亲。在打零工期间,他被继父蒙骗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当时只觉得能赚到钱就行,根本不懂法。”小许回忆。
社区矫正期间,江北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司法社工为小许量身定制帮扶方案:通过自画像等形式帮助他自我觉察,发现自身优势;带他每月参与城管义工服务,促使他从被帮助者向助人者转变;约访小许亲生父母,开展亲子沟通辅导,修复家庭关系。
“以前每次和爸妈通话交流不超过三句。”说起过往,小许不胜唏嘘。在社区矫正机构的帮助下,家庭沙盘治疗让疏离多年的亲情逐渐回暖。随着亲情纽带的重建,这个曾认为“读书无用”的少年不仅重拾课本,还通过刻苦学习拿到了高中文凭。
2023年,已考取计算机技能、救护员等证书的小许,顺利通过一家企业的面试。令人惊喜的是,他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基层员工晋升到主管岗位。“他学到的计算机技能可以直接用在库存管理上,义工经历又锻炼了他的沟通能力。”企业负责人如此评价这名年轻主管的成长。
“学历技能‘双提升’,能更好地助力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长期以来,社区矫正对象因为学历低、技能弱等原因在求职时屡屡受挫。据统计,2022年初,我市社区矫正对象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近八成。
2023年7月,我市社区矫正对象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落地实施,在引入开放大学、职业院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帮助矫正对象提升学历的同时,还在各类企业设立71个“向阳花”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利用企业场地、设备等资源开展实战化技能培训,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在这些矫正对象中,毕某通过CAD制图培训从事软装设计工作;常某通过紧缺工种技能培训,进入汽车制造企业从事产品调试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既要维护法治的‘力度’,也要彰显法治的‘温度’。我们始终相信,只要给予机会和帮扶,每个迷途者都能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宁波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从传统管控到智慧善治、从单一管理到社会协同、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全方位跃升,帮助矫正对象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完成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实现从“受矫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市司法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