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快捷导航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多“空巢”老人遭遇“寂寞中秋”?

[复制链接]

3002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6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7:5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多“空巢”老人遭遇“寂寞中秋”  

      “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位“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之时,然而很多“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寂寞中秋”。


  今年中秋节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2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69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7:58:35 | 只看该作者
子女难回家,“团圆节”反成老人“伤感日”

  “我工作十几年了,没跟老人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在北京工作的金先生说,70多岁的老人在安徽老家,不是自己不孝顺,实在是无法成行。记者调查发现,异地工作的人能回家过中秋的只是少数。

  18日早上,记者在北京会城门公园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说起这个中秋节,很多老人都一脸无奈。78岁的魏大爷苦笑着说:“中秋节原本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孩子不回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还不如没有这个节日呢。”

  家在湖北宜昌的一位“空巢”老人说,本打算奔波千里到北京和孩子一起过中秋节,当“做饭的厨娘、孩子的保姆、整理家务的小时工”都满足,但又担心给孩子麻烦,一颗纠结的心无处安放。

  这个中秋节,独自望月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近两亿,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49.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老人更多。

  调查显示,我国空巢老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根据广东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调查,近一半老人不时有孤独感,近七成老年人认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关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2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69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7:58:54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不想回家,“老人伤神”背后的“子女纠结”

  许多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各种因素纠葛无法回家。

  今年中秋节,在济南一家企业工作的冯静和往年一样加班,无法回青海老家陪伴父母。“一到节假日就更忙,刚买了房子也不敢轻易请假,不然就扣奖金,还给领导留下临阵脱逃的坏印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她说。

  跟冯静一样有“中秋纠结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北京白领刘丹丹说,以前中秋节不放假,不能回家也就罢了,现在虽然放假了,但只有3天,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纠结。

  专家表示,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常回家看看”仿佛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命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养老社保不完善,“群居”有难度,只能“被空巢”。

  一般情况下,精神上的“空巢”本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化解,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完善,我国这方面还有很多资源短板。目前,我国约有老年学校5万个,各类老年活动室34.6万个,难以满足近2亿老年人口的文化娱乐需求。

  不过,专家表示,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观念的消减,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2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69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7:59:12 | 只看该作者
“常回家看看”,依法而行还需多少保障?

  实际上,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新法实施后,江苏、山东等地均出现老年人状告子女精神赡养的案件。

  然而事实证明,精神赡养出自于亲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法律约束很难奏效。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说:“常”是什么概念,法律能否规定一周回去一次,还是一个月回去一次?既然条文中没有明确要求,便没有操作性。山东省莱州市人民法院法官徐中彦说,实际操作中,面临执行难问题。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孔先生三年也没能见到出国在外的儿子一面,然而他也觉得儿子很不容易:“即便法律规定子女定期回家,但儿子无法做到,我也不可能将他送上法庭啊。”

  专家认为,“常回家看看”不仅要靠个人自觉和法律约束,政府和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子女能够回得了家。应严格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工会监督、法律保障等方式维护劳动者探亲休假权益。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说,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生活不能光靠子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比如,广大社区和村镇应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供平台,可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增加活动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建议,在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同时,还应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已不再是简单的基本生存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将日益成为迫切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2

主题

1万

帖子

20

活动时间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698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8:00:09 | 只看该作者
声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文化当中,亲情的主题永不褪色,代表“团圆”的中秋佳节更是如此。世界再大,也要回家,享受父母的呵护,体味夫妻的恩爱,分享子女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多克服困难坎坷、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在窗前明月之下,与亲友促膝谈心,让心灵得到放松与净化,让思想得以拓展与升华,这岂不是一桩人生乐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QQ|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1

GMT+8, 2024-11-30 16:55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