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民族一家亲,团结共迈新征程。
北仑是浙江省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拥有少数民族4.2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近年来,北仑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开创了民族团结新局面。 目前已形成“四微”工作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米娜工作室”、民族工作标准化等一批民族工作全国品牌。 “北仑经验”走向全国 7月18日,“北仑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央党校举行。现场,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北仑民族工作引发热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仑经验”发挥了各民族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北仑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流动人口,不管是哪个民族,大家都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下一起推进,真正做到一家人一家亲。北仑还把城市民族工作指标化、标准化,使“北仑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不仅在全国具有开拓性意义,而且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价值。 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郝亚明对城市民族工作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北仑积极发挥自己在城市管理、社区精细化服务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体现出北仑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的独特之处,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启示。 研讨会上,大矸街道学苑社区党委书记胡碧慧、新矸街道芝兰社区党委书记李静琦结合各自履职经历,畅谈城市民族工作,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北仑经验”“北仑做法”走向全国。 标准引领机制创新 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在第二故乡有更好的归属感,近年来,北仑率先在全省开展民族“四微”建设试点工作,推动民族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让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北仑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他们大部分就读于宁职院新疆班和明港中学内高班。出生于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的米娜,自2016年担任宁职院辅导员后,主要负责少数民族的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来,她坚守育人初心,牢记“民族团结”使命,在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学习辅导、宣传实践、文化融入”三大平台的同时,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外延,探索出“三年三类三层次”递进式、系统化服务管理的“米娜工作法”。在她的带动下,如今,有197名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成为兴疆稳疆的一线骨干,还有18名留在了宁波,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纽带。 同时,北仑紧密结合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实际,深入总结实践创新经验,制定完成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省级地方标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成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浙江样本”,深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今年年初,北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久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通知,批复《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由宁波北仑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承担实施的《浙江宁波北仑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这是目前获批实施的全国首个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 品牌铸魂示范推动 为示范推动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北仑打造了“四微”工作法和“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等诸多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围绕品牌铸魂,推进载体创新。走进芝兰社区民族工作“五位一体”展厅,墙上挂着的一张张少数民族同胞的灿烂笑脸格外引入注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天随着社区假日学校开课,不少少数民族孩子来到社区学习相关课程,十分热闹。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小港街道谢墅社区,在这里,少数民族孩子可以练习书法、学习剪纸、接触摄影。谢墅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三大工业区,大量流动人口在此生活就业,其中外来流动少数民族同胞有1500余人,随迁未成年人子女有150余人。为了破解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少人管、融入难”等成长难题,谢墅社区统筹资源,合力构筑以“家庭成长、学校提质、企业体验、农村实践、社区服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关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下一代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成长融入。 “儿子参加社区举办的辅导班后,学习成绩提高不少,也改掉了不少坏习惯,进步很大!”土家族学生小蔡的妈妈高兴地说。 近年来,北仑已先后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涵盖社区、学校、农村、企业等各个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典型80多家,建立“米娜工作室”等各类民族工作特色品牌120多个,建成新棉村民族少年宫、大矸街道“四微”建设民族工作展厅等少数民族宣传阵地100余个,其中北仑民族红石榴知识馆作为宁波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300多批次。
|